教育部簡報〔2024〕第50期
合肥工業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深懷“工業報國”之志,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深化招培改革、注重實踐環節、共建導師隊伍、集聚校地資源,著力造就更多具有強烈使命擔當意識和突出實踐創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深化招培改革,完善卓越工程人才培養體系。一是優化工程人才招生選拔機制。探索形成“學校領導領銜、學院主體推進、招辦組織協調、職能部門協同、地方校友配合”的招生工作機制。緊密對接企業人才需求,采取定向式招生和訂單式培養,組建校企聯合招生專家組,遴選具有行業產業實踐經驗的企業專家參與招生復試,與企業共同商定招生遴選標準和聯合培養要求,探索實踐“校企協同組織復試,面向需求選拔人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模式,不斷提升生源質量。二是完善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突出職業實踐性,推動基礎課程和行業實踐課程有機結合,明確實踐課程比例、做實專業實踐環節,要求工程碩士實踐環節滿6學分、工程博士實踐環節滿15學分。以實踐導向整合課程資源,加強案例庫建設,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方案制定,校企共同設計課程結構、建設核心課程、開發核心教材,融合課程、項目、競賽于一體,持續構建適應行業發展動態的新型產教融合課程體系,與項目制育人和工學交替式培養相適應。三是深化教學和評價改革。針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工程難題,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施情境交互感知、協同知識建構與移動探究學習“三并用”教學方法,將課堂教學和工程一線現場教學相結合,聘請企業技術專家參與教學,使學生及時掌握生產一線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前沿技術。設立工程類專業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和卓越工程師學院學位評定分委員會,把實踐創新能力作為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指標,探索建立融通學術水平與實踐應用的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能力評價及學位授予標準。
注重實踐環節,打造卓越工程人才培養平臺。一是建立聯合培養基地。制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管理辦法》,明確遴選標準、加強過程管理、實行目標考核,與140余家單位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其中21個為省級基地,1個共建基地于2024年入選工信部工程碩博士培養校企協同育人基地。引導企業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在校內設立分中心,持續推進與區域重點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共建工程師技術中心,搭建校企協同培養的新型產學研實體平臺。二是實施重大項目牽引。依托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校企聯合實驗室和工程師實訓實踐平臺建設,以校企聯合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揭榜掛帥、企業委托等項目為抓手,解決實踐教學與行業產業實際脫節的問題,打造真項目真課題“訓練場”。面向國家重點發展領域,定期根據產業需求變化、項目建設成效調整招生規?;虺蜂N、優化項目。三是推動工學交替培養。改變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學科化、院系制的傳統模式,發揮企業優勢,通過搭建校企協同培養的新型產學研實體平臺,實施工程碩士按照“1+2”(1年在學校2年在企業)、工程博士按照“1+3”(1年在學校3年在企業)、直博生按照“2+3”(2年在學校3年在企業)方式培養,切實做到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共建導師隊伍,筑牢卓越工程人才培養基石。一是完善校企導師管理機制。制定實施《研究生指導教師崗位管理辦法》,細化各類導師崗位要求、遴選條件和聘任程序,堅持“按需設崗、擇優聘任、統一建設、動態調整”的原則,遴選行業專家1325人擔任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行業導師,納入學校導師隊伍統一建設,實行聘期考核,確保履行導師職責。學校連續8年累計招收“雙導師制”模式培養的碩士研究生4000余名,切實發揮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制”的作用。二是完善校企導師交流機制。校企雙方導師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每月就研究生思想、學習、生活等事項至少溝通1次,每年在聯合指導方面有2次以上的線下交流,參與學校召開的年度行業導師業務培訓和導學交流會,引導研究生將實踐經歷與企業需求有機結合,促進校內技術團隊與企業建立持續穩定的“人才培養+跟蹤研發”新型產學研合作關系。三是完善校企導師考核機制。學校根據研究生培養需要為行業導師安排實質性工作和任務,校企導師結合學生實際制訂研究生聯合培養計劃,落實專業實踐安排,對研究生撰寫的專業實踐總結報告提出審核意見。加強校企導師研究生指導過程和工作業績考核,實行學年考評和聘期考核相結合,三年聘期期滿,根據實際工作情況予以續聘或解聘,做到動態調整。
集聚校地資源,提升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能力。一是整合學校資源,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實行獨立建制,承擔卓越工程人才項目制招生、校企協同培養、分類評價機制建設等管理服務職能,積極推動工程人才培養體系重構、流程再造、能力重塑、評價重建,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承接2025年度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計劃,聯合9家行業代表性央企開展聯合招生培養,其中51個全日制計劃已通過推免選拔方式高質量完成錄取。二是聚合合肥市資源,建設“工大智谷”。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系統、智能裝備、智能網聯等新興領域,建設“工大智谷-合工大智能院-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三級貫通的成果孵育體系,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創新創業思維和能力,探索“創意、創新、創業、創投”融會貫通的工程類碩博士人才培養模式。三是融合安徽省資源,推動安徽高等研究院建設。充分發揮學校作為安徽高等研究院依托建設單位的作用,圍繞安徽省首位產業和十大新興產業,以校企聯合科研與人才培養項目為牽引,部署專項工程碩博士計劃,協同實施科研攻關、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2024年依托68個校企聯合科研與人才培養項目,招錄237名工程碩博士研究生,并“一生一案”為每個研究生量身定制培養方案,實現有組織科學研究和有組織人才培養的有機統一。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