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簡報〔2024〕第58期
西南交通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主動面向國家戰略部署和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以“四個有組織”統籌把握政策機制、基礎研究、人才隊伍、成果轉化等要素,切實加強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緊密對接,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健全有組織政策機制,加快構筑“四梁八柱”硬支撐。一是健全統籌組織體系。加強黨對學??萍脊ぷ鞯念I導,成立重大工程辦公室,聚焦“一帶一路”、川藏鐵路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需求,系統布局政策、平臺、項目、人才等關鍵創新資源,構建全鏈條部署、全方位協同的決策統籌和組織實施體系。召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工作推進會,一體落實有組織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實施高水平科技創新、集聚高素質人才三大任務,支撐學??萍紕撔鹿ぷ鞲哔|量發展。二是健全政策制度體系。出臺“科技創新能力提升7大行動計劃”等政策措施,印發《科研項目管理辦法》《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實施細則》等文件,形成支持科技創新的“7+N”基礎制度體系。以獲批科技人才評價試點單位、科技成果評價改革試點單位為契機,制定科研評價改革舉措,明確27類科研成果形式,形成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指標的綜合科研評價體系,有效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近三年來學??蒲薪涃M年均增長達15%。三是健全服務保障體系。全面深化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改革,設置“成果轉化型”職稱序列,探索建立高質量業績與績效經費投入聯動機制,不將論文數、項目數、課題經費等與績效工資分配掛鉤,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完善科研管理服務體系,構建校-院-系所-團隊-教師“五級聯動”協同創新體系,實行“揭榜掛帥”“軍令狀”等制度,為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聚焦有組織基礎研究,牢牢牽住“原始創新”牛鼻子。一是優化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制定《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實施方案》,建立以國家戰略、科技創新需求為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打造科技創新、學科績效等6大維度數字駕駛艙,以“交通+”“智能+”為導向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協同創新。二是強化基礎研究領域布局。面向交通強國、“雙碳”戰略積極布局大科學裝置,與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等科技創新中心深度融合,共同建設“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臺”和準環對稱“仿星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協同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等打造高能級創新聯合體,進一步提升基礎研究能力。聚焦先進材料、能源化工、電子信息、軌道交通裝備四大領域,建立以70余個省部級及以上實驗室為支撐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提供更高質量的基礎研究供給。三是聚力前沿科技攻堅突破。成功獲批“現代鐵路動力學與運載安全”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在高速鐵路關鍵理論與技術、高速重載和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懸浮(1500km/h)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依托學校軌道運載等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組織實施重大科技任務,打造多支協同化、建制化的攻堅團隊,共同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學校入選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重點參與的“復興號”高速列車項目榮獲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抓好有組織人才隊伍,奮力打造“近悅遠來”新高地。一是重塑人才工作體系。成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確立人才強校核心戰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出臺《新時代人才強校建設實施綱要》,配套34個專門文件,形成以首席科學家等為引領的9個層次崗位類別,重點建設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等8類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對科技攻關體系的核心引領作用。二是優化人才引育生態。制定《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管理辦法》《高層次人才崗位聘任與管理辦法》等文件,建立隨到、隨評、隨錄、隨聘“多評合一”快捷通道,探索交叉學科、校地校企合作等特區引才模式。打造“導師+團隊+項目”三位一體育才模式,出臺“揚華學者”實施辦法等文件,開展“科技新星”“科技菁英”“優秀青年團隊”等專項計劃,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擔重任。近三年新增80余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三是創新人才組織模式。構建依托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的新型人才組織模式,賦予大團隊、大項目負責人一定引才自主權,實行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探索適應有組織科研需要的團隊評價和考核模式,全面推進以創新團隊為基本單元落實人才梯隊配套、科研條件配套、管理機制配套的制度實踐,真正用好用活人才隊伍。
推進有組織成果轉化,協同建設“雙向奔赴”科創園。一是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成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領導小組,組建擁有50余名專業人員的技術轉移研究院,與地方政府合作在全國建立14個技術轉移中心,打造集知識產權申請前評估、申請、維護、運營、科技成果轉化于一體的專業化知識產權運營與技術轉移工作體系,近三年累計轉化科技成果60余項。二是釋放成果賦權改革新動能??v深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將“先轉化、后獎勵”轉變成“先確權、后轉化”,用“產權激勵”激發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內生動力,通過權屬改革,已完成281項職務發明知識產權分割確權,有40余個項目進入中試項目庫。三是打造成果轉化“共生”新模式。積極探索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新路徑,在金牛、郫都、東部、天府、雙流建設新形態科創園,大力實施“6326”科創工程,即匯聚“政產學研用金”6大要素,形成百家企業、百個團隊、百余成果等3個上百規模,構建“概念驗證、成果轉化”2只基金,打造支撐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人才、金融、配套、法律、交易6大服務體系,推動校內560余項科研項目實現“就地研發、就地轉化、就地產業化”。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