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簡報〔2024〕第59期
東北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給學校全體師生的重要回信精神,立足“系統規劃、精細管理、工程控制、高效創新”理念,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努力為東北全面振興和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機制引領,升級成果轉化模式。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出臺《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知識產權管理辦法》《異地科研機構管理辦法》《科研人員校外兼職及離崗創業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10余項,建立成果轉化分級管理、收益共享、多元評價政策體系。二是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搭建“內轉化—外轉化”聯動模式,將企業及市場需求向內轉化為學??萍紕撔路较?,將可直接轉化的技術以科技成果許可、轉讓等方式直接轉化到企業。發揮國家大學科技園促進“外轉化”作用,將需要二次開發后才可轉化的科技成果,經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等環節后再轉化為企業現實生產力。三是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聚焦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概念驗證平臺搭建、產業研發團隊打造、專業服務隊伍建設、成果轉化生態營造等重點任務,設立專項引導基金,給予人才、機構、政策等多要素保障,著力解決成果供給與企業需求信息不對稱,成果轉化產業化周期長等難題。
服務賦能,提升成果轉化質效。一是打造轉化專業隊伍。聘任具有知識產權、市場運營、法律金融等專業背景和資格證書的轉化專業人員40余人,打造發明披露、成果評價、專利保護、成果推廣、法律咨詢、政策研究、商務談判等全流程服務專利運營和成果轉化的專業化服務隊伍。募集社會資金設立“知識產權育苗基金”,對考取專利代理人資格證書的在校研究生擇優給予獎勵資助。二是開展優質可轉成果評估。明確專利評估開展方式與流程,確立費用分擔與獎勵事項,穩步開展擬申請專利的技術評估分類工作,近兩年完成申請前評估2000余件,培育優質可轉成果1800余個。開展存量專利盤活工作,推進7000余件有效存量專利與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等開展精準對接。三是實施成果轉化全流程保護。探索建立由校內外技術專家、法律專家和管理人員組成的咨詢專家庫,對重大科技成果的轉讓和入股進行技術可行性與轉化適應性論證,加強潛在風險防控。將知識產權管理貫穿于科研項目的選題、立項、實施、結題以及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全過程,構建“評估分類、評價分級、專利導航、成果挖掘、人才引育、流程管理”六位一體的知識產權質量保障體系。
組織優化,支撐行業產業發展。一是體系化推進技術研發。組建“科學家+工程師”研發隊伍,圍繞鋼鐵制造全流程,建立由院士、知名教授領銜,青年骨干教師、研究員為主體,覆蓋力學、礦業、冶金、材料等十余個學科的工程科技研發隊伍,相關科技成果成功應用于國產大飛機、港珠澳大橋、8萬噸模鍛壓力機和白鶴灘水電站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圍繞新型工業化戰略急需,加強不同學科間系統性聯動,構建整體工業解決方案,凝練礦山高效安全開采、特殊鋼冶煉、低碳冶金、高效連鑄等系統工藝體系,形成選礦一體化工藝設備、超快冷熱軋線等多個自主裝備產品,打造一批“技術研發—裝備集成—場景應用”工程示范,多項關鍵技術和成果在寶武、鞍鋼、河鋼等鋼鐵企業轉化應用。二是組織化開展校企對接。圍繞鋼鐵行業轉型發展戰略需求,組建涵蓋材料、冶金、機械等學科的有組織科研隊伍,與200余家鋼鐵企業開展協同創新,出版“鋼鐵工業協同創新關鍵共性技術叢書”,完善關鍵共性技術理論體系,加快鋼鐵行業綠色化和智能化發展。發揮企業出題人、閱卷人作用,積極開展與國內頂尖企業深度合作,共建“鞍鋼東大先進材料工程研究院”“綠色智能化鋼鐵技術聯合創新中心”“鋼鐵全流程智能制造聯合創新中心”等校企聯合研發中心和創新平臺30余個,實現鋼鐵材料、工藝、裝備等關鍵領域和鋼鐵、有色等關鍵行業科技成果定向研發、定向轉化。
使命驅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一是聚焦遼沈發展需求,服務東北全面振興。成立合作發展委員會(服務東北全面振興委員會),積極推進《東北大學對外合作發展和服務東北全面振興工作規劃(2024—2026)》,開展面向政府、企業、高校院所的15項重點行動,與沈陽市等地方政府、華為等頭部企業、山東大學等高校院所簽署合作協議107項,構建立足遼沈、服務東北、輻射全國的合作發展大格局。圍繞“數字遼寧、智造強省”戰略,聚焦遼寧萬億級產業基地建設需求,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大型深部工程災害物理模擬設施”及“沈陽東北大學創新港”建設,打造前沿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一體化實驗區;服務沈陽裝備制造業發展,加快“工業智能與系統優化國家級前沿科學中心”建設,以工業智能技術賦能重點企業智能化轉型升級;與重點企業聯合研制采掘裝備等專用設備,聯合開發IC裝備真空干泵技術、發動機減振運維等前沿技術,以東大科技創新推動遼沈產業創新。二是發揮學科特色優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在信息領域,自主研制優化決策與控制一體化工業智能理論與系統,實現選煤、選礦、電熔鎂砂等生產線無人值守,搭載世界首套工控型生成式AI大模型的產線投入生產,樹立鋼鐵行業“人工智能+”轉型標桿。在高端材料領域,解決高端模具鋼存在的夾雜物超標和帶狀偏析嚴重等共性難題,基于冶金工藝的非晶納米化技術,填補我國磁性納米材料生產空白,實現高溫自潤滑軸承/襯套國產化自主生產。在戰略性礦產開采領域,解決金屬礦深部安全高效原位連續開采等難題,與礦業企業聯合攻關深部工程、鎳冶煉工藝技術,維護鎳鈷等戰略資源安全,促進行業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