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簡報〔2024〕第63期
上海財經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深入落實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部署,實施自主知識體系創新、平臺智庫能級提升、科研人才隊伍攀升、科研評價考核優化、科研保障體系完善等“五大工程”,加強有組織科研,努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
實施自主知識體系創新工程。一是推動重大理論研究闡釋。加快建設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院、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等研究高地和傳播基地,深入研究習近平經濟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創性貢獻。聚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等重大主題開展有組織科研,出版多本重大主題專著,構建以各學科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為主干的自主知識體系。二是產出“上財文庫”系列成果。聚焦經濟管理優勢學科領域,制定學術著作出版資助管理辦法,設立培育資助項目,出版《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研究》等16本著作,《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歷史地位與現代價值》《系統性金融風險研究》等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三是打造全球學術話語體系。推動學術品牌矩陣建設,設立“上財論壇”“上財觀點”“上財發布”等學術品牌,引導二級學院創辦國際化學術期刊,支持多名有影響力的學科學術領軍人才到國際學術組織任職,持續向全球發出經濟研究領域的“上財聲音”。
實施平臺智庫能級提升工程。一是優化科研平臺布局。完善國家級、省部級、校級三級智庫體系,重點推進旗艦型智庫“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建設,打造“服務、生產、交流、孵化”一體化大平臺,2024年已有百余篇成果獲省部級及以上采納。扎實推進教育部數理經濟學重點實驗室、計算經濟交叉科學重點實驗室、會計與財務研究院等省部級科研平臺建設,培育“數實融合與智能決策”等6家校級實驗室,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二是推動校地企聯合創新。推動成立滴水湖智庫、北京研究院等一批校地聯合研究機構,與頭部企業聯合打造金融人工智能前沿實驗室、數實融合創新聯合實驗室、富國ESG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共同開展在中國式現代化、自貿區、長三角、國際金融等領域的科學研究。三是嚴抓科研機構管理。完善科研機構管理辦法、科研機構周期建設考核評估方案等管理制度,全面規范科研機構管理,構建“競爭、動態、開放”的管理機制,建立“有進有出”的動態運行機制,著力構建有秩序、有動力、有活力的智庫發展環境。
實施科研人才隊伍攀升工程。一是發揮學術領軍人才作用。實施“服務國家財稅事業行動計劃”和“服務上海行動計劃”,引領學術領軍人才結合“四個面向”和上海發展需要進行聯合研究攻關。2023年以來,承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項。二是打造中青年學術骨干隊伍。以上海市智庫青年領軍人才和上海市決策咨詢重點培育基地課題建設為抓手,搭建中青年學者成長“快車道”,推動學術生力軍隊伍建設,近兩年共培育提升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研究團隊等青年骨干隊伍14支。三是推動高水平科研團隊建設。創新“特區團隊”建設模式,采用“揭榜掛帥”等新型遴選機制,先后論證打造人工智能與金融大模型、經濟統計和數據科學等新團隊,首批備案和啟動建設54個團隊年度建設培育項目,開展有組織攻關,“金融科技與安全治理”團隊入選首批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
實施科研評價考核優化工程。一是健全學術治理體系。推進以學術委員會為核心的學術治理體系建設,優化校學術委員會、學部委員會、專門委員會、學院學術分委員會統分結合的學術治理架構,構建學術治理議事與決策運行常態化機制。由部類學術委員會對學術和職稱標準開展評議,將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納入學術委員會全體會議審議。二是推進學部制度改革。根據學科屬性設立經濟學部、管理學部、數字理工學部、人文法政學部學術委員會和公共課委員會,推動學科交叉、開放、融合和結構重組,加快構建有組織、有協同的科研創新體系,充分釋放多元創新主體協作的“聚合效應”。三是優化科研考核評價。堅持科研成果分層分類評價,修訂校內學術成果認定辦法,將聯合攻關、決策咨詢、教師指導學生等成果納入認定范圍,分A+、A、B、C、D五個等級對各類成果予以認定,建立與有組織科研模式相適應的評價考核機制,在校內科研成果評價目錄中,已調整國內、國際期刊200余種。
實施科研保障體系完善工程。一是建設科研數據中心。建立“上財學術總庫”,扎實做好學校師生學術數據收集保存、統計分析、展示傳播工作,目前已收儲12.1萬余條學術數據。建設實驗數據資源系統,提供標準“一站式”訪問服務,上線虛擬鏡像數據庫、虛擬實驗軟件等五大類服務目錄,為決策咨詢、科學研究等提供有力支撐。二是升級科研信息系統。打造科研信息系統2.0版,進一步優化線上服務流程,構建高效、便捷的科研管理信息平臺,實現成果采集、數據查詢、流程管理、信息服務等一體化,為教師提供全過程在線科研服務,為學校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創新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優化科研管理服務。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通過定期舉辦現場座談會、政策宣講會等方式,確保科研人員及時準確了解有關科研管理制度。優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方式,設計開發智能報銷系統,“讓工作人員少跑腿,讓數據信息多跑路”,實現科研管理服務高效化、便捷化。強化科研管理服務工作者隊伍建設,落實科研助理制度,多渠道保障助理崗位經費,為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營造良好環境。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