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獻

中南大學“四鏈同構”積極服務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2024-12-27 來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簡報〔2024〕第68期

  中南大學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論述,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國家新能源戰略,充分發揮學校學科、人才等特色優勢,加快推動學科鏈、人才鏈、創新鏈和轉化鏈融合發展,積極服務我國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突出超前布局,構建交叉融合的新能源學科鏈。一是建設新能源學科集群。立足學校深耕新能源電池材料60余年的學科優勢,制定新能源學科發展戰略行動方案,成立新能源學科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新建“新能源與儲能工程”一級學科,統籌凝練8個相關二級學科方向,年均投入近3億元實施集群式建設,持續打造覆蓋新能源資源、材料、器件、系統和裝備的全鏈條學科生態。二是推動新能源學科交叉。出臺交叉學科培育與建設管理辦法,統籌10個學院資源,成立新能源學科交叉中心,學校黨政主要負責人任中心委員會主任。圍繞國家新能源戰略急需,全面推進冶金、化學、物理、材料、機械、能源動力、電力電氣、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融合與協同創新,近3年累計支持培育100余項前沿交叉領域項目。三是優化新能源學科生態。修訂學科評價辦法,對新能源領域相關學科實行分級分類評價,基礎學科探索實行長周期評價、工程技術類學科注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交叉學科單列評價指標,不斷完善多維評價體系。加強評價結果運用,試行校院兩級綜合預算一體化改革,按需按貢獻科學配置學科資源,努力優化學科生態。

  突出多維協同,構建高精尖缺的新能源人才鏈。一是強化人才貫通培養。設置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新能源科學與工程2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設本科專業,開展新能源領域本研貫通培養模式改革,設立國內高校首個“新能源與儲能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不斷完善本碩博貫通培養體系。實施新能源學科“本-博”專項培養計劃,系統設置貫通各階段的科研訓練類課程,加大新能源領域緊缺型高端人才的培養力度。二是強化人才聯合培養。牽頭建設新能源行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校企聯盟,在130多家新能源行業大中型企業建立培養創新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將50%以上工程碩博士專項招生名額集中在新能源領域。聯合60余家企業服務新能源企業“出?!毙枨?,構建“海外政府+中國優秀海外企業+學?!比铰摵嫌唵问窖芯可囵B模式,實行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近3年累計為企業定向培養海外優秀人才1000余名。三是強化人才團隊引育。把新能源領域作為引才、育才的重點,探索出臺一攬子人才成長支持政策,加快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戰略主導人才,目前已形成超過100支教授團隊、1000名研究人員的新能源領域戰略科技力量,其中國家級高層次人才104名。近5年,學校新增選的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均涉及新能源領域。

  突出戰略導向,構建系統集成的新能源創新鏈。一是堅持有組織科研模式。不斷完善“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大貢獻”的科技創新組織模式,制定先進創新成果發展規劃,發布新能源領域重大方向和重點研究領域白皮書,組建跨學科、跨校企的聯合攻關團隊,布局引領性、戰略性項目,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目前學校新能源領域共有國家級、省部級創新平臺24個,近3年承擔新能源領域各類項目2000余項,總經費突破10億元。二是推進原創性科技攻關。實施基礎研究與核心技術攻關計劃,構建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三位一體”創新模式,在儲能材料與器件、可再生與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工程、儲能系統與工程、新能源資源高效利用與循環等領域產出一批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成果。近5年學校新能源領域牽頭獲國家科學技術獎4項、省部級一等獎18項。三是深化產學研融通創新。與新能源領域行業龍頭企業共建14個協同創新中心,發起成立新能源電池產學研聯盟,定期發布校企“揭榜掛帥”課題,建立“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突破-產業化轉化”共享平臺,構建以行業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校地共建新型研發機構“長沙新能源創新研究院”,投入建設總經費3億元,協同打造國家級新能源儲能材料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助力湖南新能源產業集群突破萬億產值。

  突出精準施策,構建保障有力的新能源成果轉化鏈。一是健全成果轉化制度。組建科技園及知識產權管理辦公室,建立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轉化聯席會議制度,出臺《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知識產權管理辦法》等10余項制度,系統制定評估定價、股權分配、風險防控、離崗創業、績效考核等規定,明確將科技成果轉讓(許可)獲得貨幣凈收入或技術入股所得股份的70%獎勵給完成人所在課題組和其他貢獻突出人員,有力激發科研人員活力。二是優化成果轉化服務。建立超30人的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及專家咨詢團隊,常態化征集成果轉化項目,定期發布《中南大學新能源領域科技成果匯編》。加強專利分級分類管理,對新能源領域5000余件有效專利存量建立工作臺賬,進行動態跟蹤、集中管理和分級分類評價,指導專利的精準運營和轉化。多渠道推介高價值成果,近3年累計舉辦新能源領域項目推介、路演、對接等專場活動200余場次,推動轉化新能源領域專利成果500余項,總轉化金額突破10億元,助力22家新能源企業成功上市。三是拓展成果轉化網絡。以國家大學科技園為主體,依托技術轉移地方分中心、深圳研究院、30多個省級及海外校友會等載體,搭建技術轉移服務網絡,形成“需求收集-技術研發-專利布局-成果轉化”的需求引領型成果轉化機制。舉辦中南大學新能源科技大會,探索建立新能源“飛地孵化轉化”模式,與20多個地方政府建立“飛地產業園”,構建新能源產業協作發展新生態。

(責任編輯:劉樂)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

国产91成人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