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獻

大連理工大學突出交叉融合 推動學科群協同發展

2024-12-30 來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簡報〔2024〕第69期

  大連理工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以學科建設為主導,聚焦交叉融合特點、釋放交叉融合活力、發揮交叉融合優勢、深化交叉融合改革,努力構建學科群協同發展的生態體系,為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和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聚焦交叉融合特點,優化學科群布局結構。一是系統謀劃,構建四梁八柱。將“促進學科深度融合,集聚學科群體優勢”確定為學校發展戰略,緊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新質生產力需要加強學科群布局,構建化學化工、裝備制造、海洋工程、運載、信息科學、管理、數理、生命醫學等8大學科群。出臺“雙一流”整體建設方案、加強信息學科和傳統優勢學科建設綜合改革方案、新興交叉學科建設項目實施細則等系列文件,培育“有組織、全鏈條、系統級”的學科交叉融合土壤。二是特色引領,實現重點突破。緊扣新型工業化和東北振興產業脈搏,立足學校傳統優勢學科,瞄準新興交叉方向,試點建設碳中和、先進智能全譜系智能感知與探測、醫工交叉等6個研究院,搭建復雜系統智能控制與安全監測平臺、河口-海岸帶環境野外觀測平臺等24個校級學科交叉平臺,推動和引導更多科技成果在遼寧落地轉化。三是政策驅動,加速交叉融合。立足學科群,給予引進高層次人才學科經費上不封頂、博士研究生名額傾斜、學科平臺優先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布局、配備科技專員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實施團隊整體考核,建立跨學院考核機制,不斷激發學科群內生動力,學校工程學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

  釋放交叉融合活力,催生學科群效能產出。一是著眼國家發展急需,組織學科群聯合攻關。組織科研領域進行方向論證,形成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核聚變能源、復雜系統智能控制與監測、基礎醫學公共平臺、高端基礎件、智能材料分子設計等30多個方向的科研布局,推動學科群協同發力。如,化工學科群解決了精細化學品分子設計前沿基礎理論和綠色制造關鍵技術難題;裝備制造學科群為新一代載人飛船、C919大飛機、中國芯等關鍵裝備作出重要貢獻;運載學科群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實現對國外CAE軟件的“變道超車”。二是立足服務東北振興,推動全鏈條成果轉化。與地方政府及企業共同建立恒力-大工研究院、通用技術-大工研究院、人工智能大連研究院等聯合實驗平臺,高標準建設英歌石科學城科技創新基地,打造概念驗證中心,形成項目篩選、項目培育、孵化企業、融資發展的全鏈條轉化模式。成功引進并孵化96家企業,科技成果在遼轉化率達63%。三是搶抓信息賦能機遇,加速“智能+”項目孵化。強化“智能+”多學科交叉,以工學、理學、管理學三大門類下的優勢學科為牽引,交叉融合20個一級學科,自主設置智能制造、智能材料、智能城市等9個交叉博士點,推動信息學科群提升對綜合性復雜問題的協同攻關能力。信息學科群牽頭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5項,承擔千萬元以上重大項目7項。

  發揮交叉融合優勢,打造學科群人才高地。一是發揮制度優勢吸引人才。針對學科交叉團隊制定《多元用人機制實施方案》,建立準聘長聘一體化機制,吸引集聚高層次海內外領軍人才,形成以才引才的新局面。緊扣精細化工、智能制造、高端裝備、人工智能、高端智庫等戰略主題,建立全球人才資源調查統計和實時評估制度,不斷強化人才引進目標人選庫建設,構筑高質量青年人才蓄水池。二是著眼卓越目標培育人才。通過舉辦午間沙龍、開展學術講座、組織青年學者發展論壇、開展國家級青年人才走進盤錦校區活動、搭建市校協同引才平臺等,不斷營造人才發展新生態。近5年,新增國家級高層次人才151人次,同比增長91%,其中70%為學校自主培養。三是立足長遠發展用好人才。堅持“引得來、育得出、留得住、用得好” 的人才發展理念,試點建立領銜科學家負責制,完善長周期團隊整體評價,以總體目標考核為重,弱化過程考核,中期考核以定性評估為主,充分調動人才和團隊積極性。通過校內外掛職等方式加大教師對科研管理過程的參與度,拓寬青年教師視野,提升科研綜合能力。

  深化交叉融合改革,提升學科群育人實效。一是打破學科壁壘,深化培養模式變革。優化學科交叉結構,組建物質創造、智能制造、人文社科、未來技術等適應人才培養需求的學科專業集群,根據學科特點制定統一的培養方案,加強深情懷、厚基礎、寬視野、重交叉、強實踐五個方面的課程設置,推動打破學科壁壘,不斷滿足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需求。二是推動學科交叉,實現培養體系重塑。強化問題導向的多學科協同交叉培養,堅持本碩博一體化設計,增設交叉工程類專業,打通本研貫通課。依托創新創業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未來技術學院,搭建“數字書院-實體書院-專業學院”三位一體培養體系,與20多家重點企業緊密合作,建立一批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推動校企協同育人,提升工程碩博士人才培養質量。三是創新班型設置,加強拔尖人才培養。繼續實行基礎學科強基計劃和拔尖計劃,升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班型設置,強化“人工智能+”多學科交叉融合,新增設新工科大師班,在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儲能科學與工程等多專業增設新工科拔尖班,在人工智能、電子信息類等多專業擴招未來技術班、創新班,不斷提升拔尖人才培養能力。

(責任編輯:劉樂)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

国产91成人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