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推進教育強國建設 培育挺膺擔當奮斗者

2024-09-12 來源:《中國青年報》收藏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四十個教師節,在9日至10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必須朝著既定目標扎實邁進。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傳統中國人對理想社會的構想里,總有一塊特殊的位置留給教育。近代以來,一批仁人志士胸懷“教育救國”理念,于貧困和戰亂中投身教育,為保存中華民族文化赴湯蹈火。新時代新征程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建設教育強國需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教育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2023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中高職學校每年培養1000萬名左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隨著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的提升,滿足人民對更好教育的期盼,“量”的短板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質”的提升成為緊迫要求。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強教必先強師。扎實的專業功底和精湛的教學能力,是教師安身立命的前提。教師知識底蘊豐厚,講課受到學生歡迎,教學效果就“功到自然成”。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師除了要有學識魅力,還要有人格魅力,不僅要當好傳遞知識的“教書匠”,更要爭當品行高尚的“大先生”。加強師德師風培養,弘揚教育家精神,是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第一標準”。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斗者,是教育工作者的時代責任。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要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建設教育強國和高質量教育體系,要進一步轉變培養觀念,創造有利于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環境,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

  建設教育強國,要形成并鞏固支持教育、尊重教師的社會氛圍。教育是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對于復雜教育問題,社會既有權利發表合理建議,更要尊重教師專業判斷,尊重教育的一般規律。與此同時,要賦予教師合理懲戒權,依法依規保障教師積極管教學生的空間,消除教師“管不了、不敢管”的因素。再窮不能窮教育,對于教師而言,就是保證他們的收入待遇,建立科學的績效激勵機制,尤其要為“青椒”卸下焦慮,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在建設教育強國的過程中,還要注重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愿望。我國教育部門正推進教育關愛制度化,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殘疾兒童等群體的保障力度,保障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權利,健全專門教育保障機制。這些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舉措,提升了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教育資源,通過鼓勵國外高水平大學來華合作辦學等方式,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能力;另一方面,要擴大國際學術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我國教育部門多次強調“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的新時代留學工作方針,鼓勵廣大留學生傳承留學報國精神?!俺鲩T看世界”始終是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的有效渠道。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總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狈较蛞衙?、目標已定,全社會都要積極營造重視教育、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濃厚氛圍,奮力譜寫教育強國建設嶄新篇章。(本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謝沂楠)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

国产91成人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