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人物小傳
陳立群,中學數學高級教師,曾先后在浙江省桐廬縣窄溪中學、杭州市朝暉中學、杭州市長河高級中學、杭州學軍中學擔任校長。2016年擔任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民族中學校長,2020年被臺江縣人民政府聘為臺江縣教育總顧問、臺江縣民族中學終身名譽校長。2019年9月,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2021年2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2021年6月,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中國教育報:您是如何理解教育家精神的?
陳立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教育家精神六個維度的內容,這是對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教師使命的表達,是對“四有”好老師精神境界的高度歸納和凝練,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豐富和發展。
從內容來看,我認為,教育家精神聚焦的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情懷、責任和擔當。只有深刻領會這種精神的實質,才能在教育實踐中入腦、入心、入行,完成身為師者胸有大志、心有大愛、行有擔當的角色提升。
怎么理解教育家精神?我認為,可以從“對人”“對事”和“對史”這三個方面來看。
弘揚教育家精神,需要教育工作者對我們的學生觀進行矯正。當教師面對學生的時候,首先要意識到他是一個人,是一個活生生的主體存在,要對生命有敬畏感;而且在人里面,他還只是一個孩子,人生沒有一個階段是只為了另一個階段服務而存在的,失去了當下還談什么未來。在這樣一個邏輯起點上建立的學生觀,更關注的是學生的生命生長和精神成長。弘揚教育家精神,需要我們少一點兒急功近利。
對教師自己而言,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其實是一次對教師職業的再認識。我一直認為,教師要做價值與信仰的引領者、文化與文明的傳播者、學習與修身的示范者和愛心與責任的踐行者。在物質充裕的時代,人們迫切需要能夠“厚德載物”的“德”,需要一種精神成長。教育無疑是解決這一矛盾、完成這一使命的根本途徑。我想,讀書人的一生不能太過現實,應該有精神的錘煉、意義的追尋、靈魂的叩問。精神是一個人的脊梁。對于教育家來說,教育從來不僅僅是一份職業,它是一份事業,更是一份志業。正是在對教育事業的不斷追求當中,個體才會意識到自我生命與更為恢宏的人類發展之間的內在關聯,從而獲得不斷前行的力量。
從“對事”的角度講,踐行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之上,努力把高標準做事這個原則貫穿到每一天、每一件事情上,可以說教育家精神就是我們做事追求的模板。學校無小事,處處是教育;教師無小節,時時為楷模。同時,這也說明了教育家精神是可以學、可以做的,可以在每一天都去踐行的。
從“對史”的角度講,我覺得教育家精神就是守正創新,就是使命表達,就是時代集結號。接下來,我們要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領下,真正按照教育的規律來辦學治校做教育。
中國教育報:在您看來,教育家精神有著怎樣的時代意義?
陳立群:教育很簡單,就是發生在人與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事情,但是現在,這種關系被分數這個“第三者”給左右了,我們要思考怎么樣讓教育回到它的本源上來。也就是說,教育要遵道而行。
在我看來,教育的道有兩條,一是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二是教育和教學本身的規律。
現在,我們教育在新的時代、新的發展格局下,扎根中國大地、聚焦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有了新的頂層設計和方法論,并且還有了建成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景目標。當下,我們需要踏踏實實地踐行“以教育家精神為參照、指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中國教育報:不少一線教師會覺得教育家精神與自己有距離。普通教師可以怎么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
陳立群:對于每一個教師而言,教育家精神的弘揚其實就在身邊,就在每一天每一件事情中。有些教師覺得教育家精神離自己比較遠,其實,《說文解字》已經對什么是“教育”講得很清楚,那就是上行下效、因材施教。這說明什么?說明教師的示范引領非常重要,教師按規律辦事特別重要。
教師的精神空間決定了教育的空間,教師的人格和精神魅力決定了教育的魅力。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關愛活動,關愛是教育的本源與靈魂,教師要按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教育教學規律去做事情,而且要一邊做一邊想,不斷地進行歸納、思考和提煉。
我曾說過,誰能更多、更好地找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誰就是“草根”教育家。教育家一定是從實踐中來的,但關鍵是教師能不能為自己的實踐智慧找到理論源頭。
中國教育報:在成長為教育家的必經之路上,您對青年教師有哪些建議?
陳立群:按照教育規律來規范自己的教育行為,要搞清楚兩件事:一是教育以德為先,那么學生的品德是怎么內化進去的、內在規律是什么?二是學生的學習是怎么學進去的、內在機制是什么?學生的品行內化是一個“知情意行信”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只有做好“情感的激發”和“意志的強化”這兩個環節,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知行合一;教育最為本源的動力,還是情感驅動。學生的學習,識得的是知識,習得的是技能,悟得的是智慧;或者說,有悟才有得,識得的是“知”,習得的是“術”,悟得的是“道”,是一種規律性的認識。這兩條我覺得特別重要,這關乎教師的愛與責任,也關乎教師的職業尊嚴。
我常對青年教師說,各行各業里頭都有佼佼者,而這些頂尖的人無非就是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比別人鉆得更深、研得更透、走得更遠、做得更純粹。所以,除了一生擇一事的堅守,普通教師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還一定需要有反思精神,而且還要對自己的反思進行再反思,這也叫作元認知。我一直相信,有什么樣的認知,就在什么樣的維度、過什么樣的生活。教師一定要會反思,要去找教育教學的規律,要去“悟道”。
時至今日,我和很多教師一樣,感到追求教育家精神仍“在路上”。我認為,不要因為可能一直“在路上”就不去上路,正如很多美好的理想一樣,追求教育家精神,可以“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如今,我已經退休了。對于無數還奮斗在一線的教師而言,他們將親身參與并見證我們國家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的這一轉變,這是無上榮光。我祝愿他們在追求教育家精神的過程中,不斷感受和收獲身為教育者的職業幸福。(本報記者 梁丹 采訪整理)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