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獻

湖南大學聚焦“四力”全面深化科技創新

2024-12-26 來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簡報〔2024〕第67期

  湖南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面向國家急需、圍繞關鍵領域、立足學校優勢、強化系統集成,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力、協同力、貢獻力、內驅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夯實自主創新根基,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力。一是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突出“從0到1”原創導向,實施“基礎研究行動計劃”,緊扣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加強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實施“重大科研項目培育計劃”,催生氣體動壓軸承技術、電渦流阻尼器技術、大型永磁風力發電機、三維五軸聯動激光加工裝備等一批首臺首套首創首批科研成果。近年來學校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獎15項,其中2024年獲4項,永磁電渦流阻尼減振緩沖耗能新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學校21人次入選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二是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全面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實體化建設,抓住“國重”重組契機,牽頭新建電能高效高質轉化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整車先進設計制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推進化學生物傳感器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建設,共建橋梁工程安全與韌性、功率半導體與集成技術、海上風力發電裝備與風能高效利用等全國重點實驗室。系統布局“國家-省部-?!比壙蒲衅脚_體系,重點在電能變換與控制、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布局建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能源研發創新平臺等8個國家級科創平臺,深入推進130個省部級平臺、153個校級科研平臺建設,形成多層次、寬領域的科技創新平臺基地體系。三是布局前沿交叉研究。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打破傳統依賴學院設置和固化的研究體制,對多學科資源投入進行整合,成立“運載裝備智能網聯”“先進整車”“智慧司法”等若干系統創新研究中心和交叉研究中心,打造科研創新特區。成立生命交叉研究院,與地方政府共建2個附屬醫院,推動醫理、醫工、醫信交叉融合,不斷提升醫學科技創新能力。

  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加大科技創新協同力。一是加強平臺協同。深入推進與啟元、鵬城、懷柔、張江等國家實驗室在科研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專家團隊與國家實驗室合作交流機制,協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與國家核應急響應技術支持中心共同成立核應急裝備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推進國家核應急技術能力建設現代化。二是加強人才協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國家重點關注戰略領域,組建大團隊,開展大協作,推動建立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應用貫通的大兵團作戰模式,實現跨學科、跨領域深度合作。三是加強產教協同。深化“企業出題、協同答題”模式,與700多家重點企業聯合開展230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華為、中國移動、南方電網等領軍企業共建聯合研發中心21家,不斷推動校企協同創新。依托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國家創新創業學院、湘江卓越工程師學院湖南大學分院等平臺,聘用2100余名企業家擔任聯合導師、行業導師,加快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

  打造發展強力引擎,提升科技創新貢獻力。一是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積極服務和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成立國內合作辦公室,布局建設7個地方研究院,助力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積極融入湖南“4+4(四大實驗室、四個重大科學裝置)科創工程”建設,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全年服務算力用戶860多家,牽頭建設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為湖南工業發展提供一體化、全鏈條創新服務。二是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市場導向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區,建立“篩選培育—分析導航—融資談判—落地轉化”全流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2020年以來孵化企業342家,其中面向原子級科學計算的‘非馮·諾依曼’架構專用ASIC芯片”項目2024年作價2億元落地轉化。與地方政府共建半導體技術與應用創新研究院,助力微電子企業自主研發多款DSP芯片,打破國外壟斷。與相關龍頭企業深度合作,共建華為湖南聯創實驗室、文化與媒體計算研究中心,積極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是服務創新人才培養。擴大科研實驗平臺等優質科研資源向學生開放的覆蓋面,鼓勵本科生進實驗室、進課題團隊,積極參與具有挑戰性的創新研究,打造特色鮮明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專區。深入實施本科生學術研究推進計劃,全面推動本科生開展項目式學習,在技術研發過程中做到培養創新人才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雙結合”,2024年學生獲國內外高水平學科競賽一等獎20余項。

  深化科研體制改革,激發科技創新內驅力。一是建立一套考核引導機制。持續完善職務職級評審辦法和“岳麓學者”人才評價導向,全面推進以科研創新質量、社會服務貢獻為核心要素的學術評價體系建設,分類完善“代表性成果”評價,不斷健全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評價機制。修訂學院科研考核辦法、科研平臺考核評價辦法,完善基礎研究評價辦法、國防研究評價辦法,嚴格落實不得將論文數、專利數、項目數、課題經費等科研量化指標與績效分配直接掛鉤,引導科研人員安心教書育人、潛心科研。二是完善一套科研培育機制。構建卓越獎勵范式,在推進人才和團隊協同創新、產出標志性成果等方面給予更多政策支持,力促重大成果頻現。重視青年教師發展,開展學科資深專家、優秀教師、科研工作者與青年教師“傳幫帶”“結對子”等活動,推動實施青年教師成長導師制度、團隊培養制度,完善在重大科研任務中培養人才的工作機制。三是形成一套創新服務機制。推進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知名專家聯絡機制,落實科研人員減負專項行動,加強對科研人員尤其是青年教師在指南編寫、項目申報、平臺建設、模擬答辯等方面的全過程指導和服務。完善科研管理服務平臺,提供科研“一站式”服務,修訂28項科研管理相關制度文件,加強科研過程規范管理,優化科研審批流程,全面提升科技資源配置效率。

(責任編輯:劉樂)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

国产91成人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