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月9日至10日,202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組長、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出席會議并講話,吉林等8個地方教育部門負責人在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作了交流發言。現將交流發言材料予以編發,供參閱。
教育部簡報〔2025〕第1期
吉林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優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完善教育教學管理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產業一體化發展。
深化學科專業調整改革,推動學科產業精準對接。一是加強主動布局。聚焦裝備制造、新能源、醫藥健康等吉林省重點發展產業,新增和優化本科專業20個。打破學科壁壘,新建區域國別學、人工智能等一批新興學科、交叉學科,超常規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急需的學科專業。實施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授權點重點培育計劃,新增博士、碩士授權高校各1所,新增博士學位點19個、碩士學位點45個。二是強化更新升級。積極推進“雙一流”建設,支持吉林大學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加強考古學、化學等一批一流學科建設,推動光學工程、植物保護、電氣工程等一批學科對標一流學科提質升級。大力發展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建設10個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推動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均衡協調發展。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冷門、“絕學”學科,鼓勵開展跨學科研究,促進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不同學科之間交叉融合。實施一流學科引領攻堅工程,跨校組建一流學科聯合創新平臺45個,探索學科校校共建新模式,推動資源互融、優勢互補。三是完善調整機制。出臺學科專業調整優化改革方案,建立政策引導調、高校自主調、市場驅動調一體化協同推進的學科專業調整機制。推動學科專業調整與產業人才需求聯動,健全人才預測預警機制,發布急需緊缺專業引導性設置目錄,引導高校精準設置一批急需緊缺專業。完善學科專業退出機制,對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偏離辦學方向、辦學水平低、脫離社會需求的學科專業予以退出。
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動人才有效供給。一是校企共建。推動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分別與一汽集團共建“紅旗學院”,開設智能網聯班、新能源班、人工智能班,生源涵蓋計算機、通信、機械、汽車、材料、電子、化學、物理、數學等多學科領域,打造學科交叉、校企聯合授課、工學交替培養新模式,累計招生400余人。推動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工業大學等28所高校與相關企業合作,開設智能制造、碳纖維等45個緊缺人才培養定制班。二是定向培養。實施“訂單式”農科生培養,依托延邊大學、吉林農業大學等4所高校,實行學費全免、畢業有崗,四年累計招錄783人,2024年首批297名“訂單生”已到崗履職。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計劃”,依托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等高校,招錄在崗村醫4793名,免費幫助其實現學歷和能力雙提升。實施“畜牧養殖大村大學生獸醫培訓計劃”,免費培訓鄉村獸醫994名。三是聯合培養。實施卓越工程師產學研協同培養項目,創新訂單招生、工程教育、就業全鏈條產業人才培育機制,校企協同確定培養目標,實行“雙導師”制,落實“雙階段”考核標準,實現專業學習與工程實踐相貫通、企業需求與項目合作相貫通、按需培養與就業導向相貫通,14所高校與41家企業開展合作,首批聯合培養151人。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產業一體改革,推動政產學研協同聯動。一是建機制。加強工信、科技、教育等部門共商共研、協同聯動,建立教育科技人才產業一體化推進工作機制,定期發布企業用人、科技研發、急需緊缺專業人才3張需求清單,搭建校企對接橋梁,引導高校圍繞企業需求開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二是搭平臺。建設吉林農業大學參茸道地藥材等2個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長春理工大學大光電特色、吉林農業大學菌物、吉林化工學院綠色化工等40個省級現代產業學院。吉林大學、吉林農業大學分別牽頭建設長白山、三江省級實驗室,圍繞新材料、現代化大農業等重點領域,打造人才集聚和科技創新高地,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打造省級“四新”拔尖人才培養創新班19個,建設專業特色學院31個、未來技術學院7個、創新技術學院10個。三是促融合。推動全省67所高校聯合700余家企業、科研院所共建汽車、農機、人參等19個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深化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建設3個國家大學科技園,推動創新資源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業孵化和人才培養協同發展。創新建立“科創專員”與“產業教授”互選互派互認制度,高校選派科研人員到企業擔任“科創專員”,推動技術升級、產品研發等工作,企業選派優秀高級管理人才到高校擔任“產業教授”,深度參與高校課程教學、人才培養、協同創新等,打通校企人才交流通道。承辦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對接,推動中外校企協同創新,打造開放合作新機制、新領域、新平臺。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