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刻認識人才自主培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圍繞戰略人才、未來人才、交叉人才、復合人才等人才維度,持續探索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路徑,不斷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貢獻力量。
強化“基礎拔尖”,培育戰略人才。進一步完善組織架構,將原國豪學堂升級為二級單位國豪書院,推行院士、高層次人才等導師引導的完全學分制,實行小班化、探究式教學,制定“一人一策”的個性化培養方案,配備學業導師、朋輩導師、項目導師和企業導師,加大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力度。成立同濟臨港卓越工程師創新學院和上海市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融合10家市域高校,設立智能建造等18個人才培養領域,打造基礎與創新銜接、企業與高校融合、需求導向與工程實踐貫通的協同創新機構。深入實施貫通培養,繼續在本一批次開展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招生工作,涵蓋計算機科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以“本科基礎寬、碩士專業深、博士學術精”為特色實施“2+1+X”(2年通?;A、1年專業核心、1-6年本研銜接)本研貫通培養新模式,探索拔尖人才培養新范式。加強與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合作,在教育部數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中增設“華羅庚數學科技英才班”,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基地中新增“先進材料拔尖班(蘊元班)”,實現理科大類專業“拔尖班”全覆蓋,打通先進材料領域人才在實踐應用與理論研究之間壁壘,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學習資源和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聚焦“數智賦能”,培養未來人才。把“數智賦能”寫入學校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并發布《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全面推進工程智能在傳統工科領域的垂直應用,以通用大模型、領域專用模型和知識大模型賦能學科專業建設,培養掌握數智思維、熟悉AI科研范式、適應未來發展的創新人才。打造AI課程體系,增設人工智能核心通識精品課“人工智能科學與技術”,開設AI應用類課程,推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打造AI工程思維、AI智能基礎等核心課程,形成智能建造與制造、智能信息與電子、智能生物與醫藥等五大工程課程群,推動傳統課程體系數字化轉型。構建新型教學關系,整合知識圖譜構建和深度學習技術,自主研發學科知識大模型,基于知識圖譜推出全天候答疑、自測和智能體工具,打造人工智能革新傳統教學關系、賦能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學校土木工程知識大模型CivilGPT可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知識盲點,自動生成個性化學習方案、錯題本和學習卡,構建“師-生-機”協同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
深化“專業融通”,培育交叉人才。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增設智能建造、智能制造等13個交叉專業,重點強化學生在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及其交叉領域的持續學習能力與學術潛力。統籌全校49個學科,搭建共生發展平臺,設立大信息、大裝備、大能源、大材料、大生物、大健康、大海洋、大建造、大交通、大設計等十大學科交叉領域,匯聚重大平臺、重大項目、重大合作和一流團隊的優質育人資源,提升學生跨專業的綜合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持續開展強化基礎類和文科聯動類等雙學士學位交叉人才培養項目,2024年學校新增微電子科學與工程-應用物理學、德語-法學2個雙學士學位項目,深度融合理工學科,高起點培養學科交叉的涉外法治人才。面向未來的建成環境與虛擬空間設計的人才培養需求,新設“AI賦能城市更新交叉創新實驗區”,聚焦交叉培養構建跨學科培養體系,立足雙創融合形成創新鏈驅動機制,圍繞校企聯培打造產教協同育人范式,累計建成10個人才培養示范性創新載體。
注重“多元成長”,塑造復合人才。持續拓寬多元化、進階式人才培養路徑,幫助學生形成“主修+輔修”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知識結構,不斷提升個性發展效能,目前已經實現微輔修專業100%全覆蓋。加強實踐創新教育,將離散的實習實踐實訓學分融合,創立一系列聚焦“機器人工程”“具身智能”“太空建造”“‘三深’探測”等綜合性、主題類、貫通型的項目制課程,突出科研前沿探索和產業需求對接,培養學生學習內驅意識和主動學習能力。強化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為學生提供優質的空間、設施等實踐環境。進一步拓寬學業發展通道,探索單列保研資格新條件,提升微輔修專業修讀經歷推免保研優勢,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按照“轉出不設限,轉入有條件”原則,持續優化轉專業政策,為學生提供包括主修專業、交叉課程模塊、微專業認證、輔修學位、雙學士學位以及第二學士學位等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路徑。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